談起「鬼」,人人都害怕,但來自泰國的編舞家皮歇.克朗淳卻創作了和生死相關的舞作《靈薄域》Dancing with Death大膽觸碰生死,與死亡共舞。舞蹈題材取自泰國雷府的鬼節,舞者身穿彩衣,在金色環形舞台上迴旋奔走,歡慶生命輪迴,成了一場美麗豐盛的嘉年華。泰國編舞家皮歇.克朗淳說:「死亡是美麗,生命是困難重重。」

靈薄域劇照_Hideto Maezawa.jpg

Nattapol Meechart 2.jpg

泰國雷府鬼節沒有半點驚悚之感,反而洋溢著歡樂和熱鬧節慶。克朗淳十分激賞居民自然純樸無拘束的舞蹈,流動而活躍,將這樣利用直覺跳舞的概念放入作品中。《靈薄域》來自英文「Limbo」一詞,描述未知的生死邊境。

出身於貧困漁夫家庭克朗淳,接觸舞蹈的時間很晚。高中以前主修物理和科學,曾夢想當警察。十六歲時相當叛逆,經常惹事打架,直到高中時學校舉辦的民俗舞蹈(folk dance)工作坊遇到國寶級箜舞(Khon)大師柴佑.庫馬尼。他追隨這位老師十六年,接受「箜舞」嚴酷的磨練。2001年前往紐約進修,受到「自由不受任何限制」氛圍感染,他開始探索自己,研究傳統「箜舞」能夠用什麼形式繼續延續下去。克朗淳談他的老師庫馬尼,「他可以專注地教同一個動作十年,我從他身上學習到:持續的練習。」Battle of Sang Arthit劇照.jpg

克朗淳也曾是舞蹈的逃兵,他因為無聊離開舞蹈,因為孤獨又回到舞蹈,「學箜舞至少讓我有事可做,我不斷跟自己對話,至少可以觸摸到某個東西,這比我學科學更能感覺到的東西,我覺得科學是假的,學生只不過是跟著那些模型照做。但是跳舞不同。」

2004克朗淳回到泰國創立第一個當代舞團「克朗淳舞團」,更建造了屬於舞團的獨立表演空間「象劇場」。他跨越傳統與當代的鴻溝,保留箜舞的精髓,用當代的「外衣」親近更多觀眾。他要求舞者不可只複製老師所教的動作,必須思考每個動作背後的意義,自由呈現藝術。003 PICHET MOSAIC 05_resize.jpg

 然而他的創新,卻從未得到泰國政府的支持,克朗淳不穿服裝、打破制式化的舞蹈動作,「正統」傳統舞的捍衛者完全無接受,也因此至今未獲政府任何補助。克朗淳曾在泰國的募資平台募款,希望《靈薄域》能回泰國搬演,期望能得到媒體的報導與大眾的注意,但它終究失敗了,只募得了30%的款項。

 大多數的泰國人,只將傳統舞當成泰國文化的一部分,並未從中看見任何技巧,只是一味的重複,而克朗淳訓練舞者是要求他們先了解箜舞每個動作背後的意義,例如三角形對泰國人說非常重要,泰國的廟宇建築即是三角造型,傳統舞的第一個動作是從坐姿開始,即是一個三角形,泰拳的第一個動作也是三角形,三角形即是泰國生活與文化中最主要的概念。

Hideto Maezawa.jpg

 皮歇.克朗淳發現,泰國傳統舞者不知如何跳躍,他們無法做出西方舞蹈技巧,學習西方體系出身的舞者時,卻無法像他將手指擺得這麼美,於是他就乾脆創造出自己的風格。他利用了他原先的理工科背景的頭腦,研究了所有傳統舞的舞蹈動作,將動作的圖形疊在一起,找到了幾個圓圈,有幾個方向,也教導他的舞者,了解時間和空間的意義。

靈薄域服裝面具Image by Mark Gambino, courtesy Arts Centre Melbourne.jpg

 克朗淳發願讓更多的泰國人民都來欣賞他的演出。「我對舞蹈有一種信念。」克朗淳說:「只要我在跳舞的時刻,我都是開心的。」皮歇.克朗淳知道,自己不論去了多少國家,都要記得回「家」演出。

從傳統跨越到當代的克朗淳,他說他想做的是「把(傳統)這本書打開,告訴觀眾,這裡沒有任何秘密,這裡面都是知識,人們擁有這本書,請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看這些內容。」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系主任Pawit Mahasarinand指出:「皮歇在傳統的舞蹈形式中注入了他自己創造的意義,用自己的語言訴說當代的故事。」攝於象劇場.jpg

農曆7 月正是中元鬼月,不妨帶著歡樂心情來觀賞《靈薄域》8 2527,雲門劇場演出(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36號)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郭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